來源: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2022-11-19
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 順利開館! 在稻谷飄香中,在光影交織里 沉浸式體驗物產豐饒的錦繡江南 11月18日,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揭牌及簽約儀式在蘇州農職院相城培訓中心舉行。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以太湖流域地區農耕文化為主題,由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金螳螂文化設計實施。 博物館占地2300平方米,共設10個展廳,展品500余件,全方位、立體化展現江南地區農業發展全貌,盡心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走進位于蘇州農職院相城培訓中心的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就能感受到十分立體的視覺沖擊。低頭看,腳下地圖上標注的,是太湖流域不同時期的農業文化遺址。 抬頭望,正對入口的浮雕畫,是根據清朝康熙時期《耕織圖》和乾隆時期《姑蘇繁華圖》創作而成的江南農耕生產圖,生動再現了江南水稻、蠶桑、茶果、漁業為特色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集科普宣傳、教育培訓、學術研究、參觀交流等功能于一體。展館一樓以太湖流域農業歷史沿革為主線,以技術文化為重點,從生態體系、模式技術、思想典籍、節氣農俗、農民藝術等方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示江南地區農耕文化。 展館二樓分別設置江南園藝、桑蠶、稻麥、水產和昆蟲五大特色專題展區,重點展示江南地區農耕技藝發展概況。 展品豐富,農耕歷史、種植技術等科普知識向你娓娓道來。 一幅立體式的地形地貌圖,展示了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天時與地利,體現江南地區資源稟賦,為農業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 碳化的稻谷,訴說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原始農業源遠流長。 曲轅犁、耬車、秧馬、龍骨水車等農具,顯示出江南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的不斷改進。 光影交織,在互動體驗中沉浸式感受江南農耕生活。 浸潤著蘇式情調的園藝館,用聲、光、電等多媒體形式帶你沉浸式體驗江南蔬、果、花、茶的科技文化。 桑蠶館則通過動畫、游戲互動等形式,直觀地講述江南蠶桑生活中“男采桑、女養蠶”的故事。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稻麥館通過多媒體影像,展現水稻的一生,了解江南地區人民與稻米的不解情緣。 以聲為媒,聆聽魚米之鄉的勞作之聲。 不僅能看,還可以在農民藝術展廳戴上耳機,聆聽吳歌、宣卷、太湖漁歌,感受農事生產中的藝術魅力。農民藝術展廳以影像、音樂的形式,展出太湖流域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歌曲、舞蹈、工藝等民間藝術。 博物館內還設置了一個特色專題展館——昆蟲館,可近距離觀賞到近600種色彩斑斕的蝴蝶標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 蘇州歷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以太湖流域為核心的江南地區,農耕文明起源早,數千年來留下了許多文明的足跡。而隨著機械化、智能化為代表的現代農業逐漸取代傳統農業,延續千年的農耕文化正和我們漸行漸遠。但是農耕文化的根與魂卻始終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 立足江南文化,講好江南農耕故事,開拓世界視野。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致力于成為江南農耕文化的展示窗口,成為保護和傳承農耕文明的重要殿堂。 潛心設計,匠心打造,金螳螂文化在文化展示行業的探索步履不停,愿做文化與藝術的傳播者。 新聞素材來源:
GOLD MANTIS ? COPYRIGHT 2016 版權歸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蘇ICP備16041915號-1 蘇公網安備32059002001459號 網絡建設:博采網絡